浅探思想品德课的“开放式”教学<?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新编《思想品德》教材就力求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愉快学习,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但目前的政治教学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即使教师在课堂里设置了许多模拟情景,还是不能摆脱纸上谈兵的局面。如能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走出去,让学生感受到课堂里和书本上无法体验的东西,是相当有益的。因此,在不改变课堂主体的情况下把政治教学从基本封闭的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无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具体操作,可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多样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在课外活动中完善和发展。
一、课堂教学的“开放”
新编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系列故事《孟杰和他的伙伴们》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1、注重时事教学
许多学生平时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恐怖活动都是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造成这种情况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内外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演讲、时政知识抢答赛等形式讲政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巧设疑问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时。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能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
3、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并不枯燥无味。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脚与鞋的关系”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脚,把生产关系比作鞋。并说明人的脚随着年龄的增大,所穿的鞋也要随之而不断更换尺码,这样才能使脚健康发育。列举“三寸金莲”和小时候爱穿爸妈的鞋而产生的结果,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这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这一规律所决定的,用此比喻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
4、运用图片和形象的漫画
5、创设情境,开展课堂讨论
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在新编教材教学中,经常性的利用“孟杰和他的伙伴们”的故事展开讨论都能引导学生领悟、学习新知识,培养新品质。在讲授“我与国家关系”话题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紧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新时期作为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
tag: 教学 高一政治教案,高一政治教案模板,高中政治教案,免费教案 - 政治教案 - 高一政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