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意外发生时
案例背景:
佳敏是一名中班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小女孩。虽然不怎么爱说话,没有其他孩子般特别活泼好动,但绝对是个能干的孩子,什么事她都能做得很出色,办得很妥贴,老师也特别喜欢请她来帮忙,让她做小老师,是孩子们心中公认的大姐姐好孩子形象。
案例描述:
早上晨间活动时,我从办公室拿了钥匙打开了活动室的门后顺便让佳敏帮我把钥匙牌放回办公室。佳敏很快就完成任务回到了队伍中。接着便开始做早操,当第一个教学活动要开始前的几分钟里,一个小朋友从口袋中摸出了5毛钱交给了我,说是早上买早饭剩下的(我们有一个惯例,口袋里的一些小东西比如钱之类的带来幼儿园后为确保安全要主动交给老师,放学后老师会发还与他),佳敏也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元钱交给了我。
事情到这里本该告一段落,可到了中午午睡时,几个老师有时间凑在一起坐下来备课的时,隔壁班的老师问我:“你们班有没有小朋友拿了楼下办公室桌子上的一元钱?”“没有吧。”当时我很纳闷。早上去过办公室的只有我还有佳敏,其他班的孩子没有进过办公室可以排除,另外的人自然也没有进入的可能。马上我又想起早上佳敏交给我的一元钱,会是佳敏吗?我也很犹豫,决定找个机会私下问问佳敏。
点心吃好后,我安排了幼儿自由活动,我则轻轻走到了佳敏的身边,佳敏正和一个小朋友聊着天。我很随意的提醒道“对了,佳敏,你的钱还在我这,等会儿别忘记带走……今天这钱是谁给你的?”她想了想然后告诉我说:“不是谁给我的,是我从家里的地板上捡到的。”“哦,是这样的。”我接着又说:“刚才汤老师跟我说,她的三块钱中的一元钱可能掉地板上不见了,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拾走了,你的小眼睛最厉害,能不能帮老师去找找。如果你知道的话能不能告诉老师。”说完我便走开了。佳敏则一直安静的站在一边似乎考虑着什么问题,过了一会儿,她慢慢地走过来告诉我,“老师,我是从地上捡到的。”声音很轻。“哦,是这样,那该怎么办呢?”“我把钱放还到办公桌上去好了。”声音立刻较之刚才响亮多了,半分钟后,佳敏又跑回来了,脸上红扑扑的,绽开着笑容,我也对她投去了肯定而善意的笑容,佳敏迅速加入了小朋友的活动中去了。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幼儿出现了一种不良行为,教师面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的处理方式上值得进行分析探讨。不难发现,教师在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中都对孩子抱着尊重信赖的态度。其一,表现在当教师知道了极有可能是佳敏拿了钱之后,并没有急着找佳敏质问清楚,而是决定找个机会私下问问。如果在大家面前问势必会让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情,当大家都在议论汤老师的钱丢了的时候孩子会有很大精神负担,甚至会产生恐慌心理,而
教师从态度上轻描淡写它,孩子的心理压力便不易产生;其二,教师询问问题的方式语言始终表现着试探性的不露痕迹,让幼儿处于一种随便聊聊的氛围,愿意将事情告诉老师,而不是一下子就问到点上,使孩子紧张而有敌对不愿表露的情绪;其三,教师在询问过程中用了一个小小的试探策略,从与孩子谈捡到钱到汤老师也钱不见,你的小眼睛最厉害,能帮老师找找吗?一环一环紧紧相扣又很自然,没有让幼儿觉得说教师逼她承认什么,或者怀疑她,不相信她。反而使幼儿觉得老师特别信赖她,同时也对老师产生了极强的信任感,特别是教师在请幼儿帮助找钱后故意轻轻走开,并没有对幼儿施加什么压力,可以看出幼儿此时也在静静的做思想斗争。最后,幼儿主动的告诉老师钱是在幼儿园里捡到时,很明显,幼儿已经通过思想斗争,知道自己做错了,而教师不带半点责怪的问道“哦,是这样,那该怎么办?”为幼儿主动把钱交还的行为搭了一个台阶作用。幼儿的心理负担解下便成了一件顺利的事儿。在这里,教师尊重幼儿人格,保护幼儿童心的儿童观起了重要的作用。《纲要试行》指出社会领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可以想象,本案例中教师不是以这种尊重、宽容的态度,而是去一味证实事件的真实性后进行一翻较为严厉的教育批评,言语说教,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孩子对错误的认识也不见得会有如何深刻。
案例反思:
在教师以尊重信赖的态度下处理完这件事件之后,有一点仍然值得
教师进行反思,为什么这样的行为错误会在佳敏的身上发生。这是偶然吗,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行为的产生,仅仅是因为好奇吗?我想不止。事后我了解了佳敏的一些家庭情况,佳敏的父母一直以开小吃部营生,工作性质决定他们每天接触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收钱、找钱、放钱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佳敏则在一旁耳濡目染,刺激多了,孩子也对钱产生一定的好奇。父母经常说起小吃部工作的辛苦,懂事的佳敏也在情感态度上接纳了父母的观点,有时也帮着父母做一些收钱的事儿,孩子对钱也有一种占有的喜悦。另一方面,佳敏的父母对孩子行为习惯上的要求也较为严格,对孩子随意拿人家东西方面的教育则是千叮万嘱,交待再交待,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可结果却是孩子已然拿了人家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家长的这种单一呆板的郑重说教起了强调意识的反作用。鉴于此,为了根本上帮助幼儿改掉毛病,首先从家长工作着手。事后我与家长进行了及时沟通,并明确提出,不能因为孩子有了这种不合理行为便立刻训斥、批评,建议家长在忙中抽时间多与孩子交流,注意教育方法,走近孩子的心灵。同时要求家长多与教师交流,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改正错误。其次,在得到家长全力配合的同时,更要利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集体教育机制。我们生成了以《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语言活动《贪心的鸭妈妈》,音乐活动《一分钱》、《我们都是乖宝宝》等,展开了主题谈话活动,《我捡到了钱的时候……》让孩子懂得捡到东西该怎么办,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该怎么做,贪心拿了别人东西之后会怎样的道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也就是说,一个适宜于教育的环境首先应在气氛上应是宽容和接纳的,通过各种形式内容的教育活动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幼儿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私与淡化占有欲望。
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要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人格的积极健康发展。幼儿的心灵是善良的,但思维是幼稚的,这种幼稚常常表现出冲动与错误,对孩子的冲动错误,行为偏差,绝不能一味地责备,而要善于发现,及时加以引导,
教师要以一种关爱、宽容、接纳、倾听的态度来处理意外的发生,那么意外的背后会是另一片景象。
tag: 暂无联系方式幼儿园案例与反思,幼儿园案例分析大全,幼儿园案例大全,幼儿园反思,幼儿教育 - 幼儿园常用资料 - 幼儿园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