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角色
四、活动记录:
活动四: 儿歌《敲榔头》
我坐在小椅子上站起来,“啊呀”一声吸引了宝宝的注意力,(我的裤子被钉子钩住了)问:“我的裤子怎么样了?”,他们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静了一会儿,幼小的宝宝开始议论了(这是我有意创设的这个环节,为下面活动伏笔):乐乐说:裤子粘住了。海良说:裤子坏了。东东头一歪:
这么奇怪。坐在一旁的小妍叫起了:看见了,钩住了。(我又有意识的夸张动作给宝宝仔细看),宝宝看见了,原来裤子被钉子钩住了。我又接着问:那怎么办?宝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宝宝说不清楚),有的宝宝开始用动作来表示,我一下子明白了。(事先准备的榔头),我出示榔头,是不是榔头。他们使劲的点点头,(宝宝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一起来敲钉子,宝宝学着我的样子一起敲钉子,在大家的努力下,椅子上的钉子敲进去了(我翘起了大拇子夸奖他们)。你们的椅子坏了吗?我一边说一边鼓励他们一起来修椅子。(用形象的肢体动作来提高他们学儿歌的兴趣),大家一边修椅子一
反思:
1、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用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师在预设活动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来进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环境。“榔头”用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看见过的。我班有个区域活动——“咚东锵”孩子特别喜欢玩,他们可以用“榔头”敲敲打打从中感受到榔头的作用。整个教育活动孩子是在乐中玩,乐中学的过程中完成的,从孩子的表现中真正起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
2、2—3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存在于动作之中。他们的思维直接与该事物的接触或在活动中进行的。《做榔头》孩子通过用肢体语言表达外,还直接的用动作、具体的尝试修椅子,在边敲边修椅子的快乐情景中让宝宝学儿歌,兴趣特别高,在情景中用动作帮助孩子学儿歌他们容易记住,容易掌握。
活动十三: 体育游戏《母鸡下蛋》
我带上头饰“咯咯蛋,咯咯蛋”边叫边走出来,让宝宝猜猜是谁走来了,(我特意夸张母鸡的样子)宝宝顿时高兴极了,都学着我的样子,做起了母鸡。我又追问:“母鸡有什么本领?”乐乐抬高嗓子说:“会下蛋呀”。于是又请宝宝模仿母鸡下蛋的样子。又问:母鸡下的蛋是什么形状的?宝宝说不清楚,我拿出鸡蛋玩具给宝宝看,东东着急的说:“给我玩玩”。于是,我又拿出了一盒玩具,请宝宝一起做“母鸡下蛋”的游戏,,宝宝兴奋地跳了起来。我扮鸡妈妈,他们扮鸡宝宝,妈妈下蛋,鸡宝宝帮妈妈拣鸡蛋,我们的宝宝根据我的指令变换走跑的速度,并比比哪个鸡宝宝拣的鸡蛋多,老师与宝宝在游戏中玩得很开心。
反思:
孩子对这个
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活动结束,孩子们还自由结伴的做这个游戏。
1、“母鸡下蛋”趣味性较强。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为这年龄阶段的孩子控制能力差,好动,他们可以通过这些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
2、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尝试模仿他人的动作,由于老师动作的夸张,生动形象的投入,激发了孩子的模仿兴趣。
3、这节活动体现了玩中乐,乐中学,从中发展了孩子走跑的基本动作,也达到了目标与要求。
tag: 主题 幼儿园托班教案,托班教案,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幼儿教育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托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