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学网学习教育幼儿教育幼儿园常用资料幼儿园案例与反思脱离教育的误区——反思“听话”的孩子

脱离教育的误区——反思“听话”的孩子

12-26 13:36:45   浏览次数:997  栏目:幼儿园案例与反思
标签:幼儿园案例分析大全,幼儿园案例大全,幼儿园反思, 脱离教育的误区——反思“听话”的孩子,http://www.2xuewang.com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只要你听话点、乖一点”改改呢?可以试试,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换取呢?如孩子们穿衣慢时,我们可否不要说:“听话,快点,要来不及了”说着一边帮助穿衣,一边说着其他,而是提出要求:如你们谁穿得快又整齐,认真完成了这个任务,等一下就可以尽情地玩。又如小孩子不愿自己吃饭,每次都要“宝宝最乖了,最听话了,吃了饭会很快长大”这样一边说一边喂的现象,而我们可不可用“假如你今天自己吃饭,我就会把你抱的高高得,或亲你一下”方法。相信大家都会选择后面一种方法吧!因为它更具有选择性和独立性。

2、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善待好奇心

在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每个幼儿都有其特长、天分与优势,发展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要为每位

幼儿提供广泛的、具有个体适宜性的多种机会,为每个孩子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教师能积极、适时的反馈,帮助幼儿充分的认识自己,激发幼儿自动学习的兴趣,并促使幼儿认知和智力的发展。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陈鹤琴先生在提出上述原则时曾举了一个实例:有一天,一个九岁的孩子问他:“竹管里有空气吗?”陈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两头有节儿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钻了一个洞,孩子们见一个个小泡从洞中冒出,便纷纷说道:“空气!空气!”这样,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显得格外高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好好的一块贵重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儿子打了一顿。陶行知先生当即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教育中,我们这样无意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

的确3­­—6岁时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虽然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常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的讲,一本本的讲,孩子只要很乖、很“听话”静静地听,教师就会将故事讲完,如发出讲话的声音,教师就会因为孩子不“听话”即没有顺从老师的要求认真地听,而中断故事,从而分散了注意力,消退了兴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讲故事时,允许孩子们适当地提出问题,或教师提出问题,真正做到让幼儿共同参与,吸引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教育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大人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能力。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教育观,教子有方的家长和老师,不仅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一天,在公园,一位父亲带着他大约四岁的孩子,在走到三叉路口时,他弯下腰向儿子问道:“你说,咱们走哪条路,到哪儿去玩?”孩子认真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咱们走这条路吧,到桥(长虹桥)上去看看。”父亲随着儿子,向他所选择的方向走去……

又如:本来今天是室外活动滑滑梯,但却下雨。老师是这样解决的:“孩子们,由于下雨,我们今天的室外活动取消了,现在你们说我们可以玩些什么呢?”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老师以区域活动的方式,一一满足了孩子们的要求。

由此可见,他们都很尊重孩子,体现了彼此间一种平等的关系。同时,他们都是教育的有心人,能抓住机会从小培养孩子自我抉择的能力。

4、步调一致,让我们重新审视“听话”的孩子,保证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这里的步调一致,指的是家庭中家长的教育一致,学校中阿姨与老师的教育一致,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一致。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一致认为,如果教育可以归纳为若干原则的话,那么,“一致性”正是不可缺少的原则之一。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位非


www.2xuewang.com哦

脱离教育的误区——反思“听话”的孩子

常听话的小朋友有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我很伤心,我不相信一个“听话”的孩子会犯这样的错误。于是我和阿姨出于对孩子自尊心保护,没有当场训诉他,而是共同商量了一个计划:如果他只有这一次,我们就不告诉他的家长了,继续观察他的行动;并进行暗示教育,故事教育,让他知道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如果他继续,就及时与家长共同教育,达成一致。结果那孩子真的再也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了。

列宁的妹妹奥莉亚上学后,父母就规定晚上八点钟上床睡觉。从小习惯晚睡的她开始总做不到。她不敢向父亲提出晚睡的要求,只能向慈爱的母亲撒起娇来。面对爱女的眼泪,母亲并不心软,她坚持要奥莉亚按时入睡。奥莉亚没有达到结果,只能躺在床上,自我作乐。不久,奥莉亚就养成了准时入睡的习惯。列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意见总是一致的。后来,奥莉亚回忆说,父母在家庭问题上的意见一致。后来,奥莉亚回忆说,父母在家庭问题上的意见一致,使他们感到在自己的家里是非十分明晰,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从小就养成了他们行为的明确性和稳定性。

相反假如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大家都固执己见,在教育孩子的认知和方法上“各唱各的调,各敲各的锣”肯定会很难成功。相信我们大家都会像有一首部队歌曲中唱的一句歌词: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同样需要步调一致,并能理智而客观地看待“听话”的孩子。

中国人最常用的教育用语非“听话”和“乖”莫属。孩子刚出生就可以听到“听话”和“乖”的声音。无论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亲戚朋友、老师长辈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听话”和“乖”。每天下班回家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听不听话?”长期在这样的“听话”教育的熏陶下,孩子从小就在非独立性格的环境中生活。

所以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此责任重大,我们与孩子是零距离的接触,虽然有时可能会盲目地犯一些不明显的错误,但通过这些事例后我们肯定会更加注意,尽量避免“听话”带来的弊端。注意多称赞、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不做长辈,做朋友:依靠期的孩子,对父母的话,总是“言听计从”,往往会影响其终身。所以,从小就称赞、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是独立训练的重要环节。要少说“听话”、“乖”,多说“靠自己“。多以朋友平等相待,多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有利于独立性格的培养。

“听话” 会给我们带来便利,“听话”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听话” 使我们很方便的管制,“听话” 也会使孩子的独立自主性被抹杀;我们希望孩子是听话的,希望孩子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可是我们更要给孩子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去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以及积极探索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才是在真正成长。我们想大声的疾呼:让我们脱离这个误区吧!给孩子自由吧!

参考文献:陈文德:《幼儿生活习惯的教养》——岭南美术出版社

          罗新安:《教育其实很容易­——快乐性格施教》——光明日报出板社


上一页  [1] [2] 

,脱离教育的误区——反思“听话”的孩子
《脱离教育的误区——反思“听话”的孩子》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幼儿园案例与反思,幼儿园案例分析大全,幼儿园案例大全,幼儿园反思,幼儿教育 - 幼儿园常用资料 - 幼儿园案例与反思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资料 |学习教育试题课件下载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