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教育的误区——反思“听话”的孩子
王江泾镇中心幼儿园 石文琴 陈义
引文:
一位法国心理学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们出了一道题——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 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结果有90%的孩子做出了答案:船长的年纪是86—34=52岁。10%的孩子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孩子答对了。同一道题在法国作实验时,超过90%的孩子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了老师的“糊涂”。
对此法国专家对这90%的中国孩子作调查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做不出答案来,是因为觉得“老师出的题目总归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一定要做完,否则就没有分“。法国专家不得不感叹:“中国学生真的是很听老师的话啊”!
孩子一出生,“乖”与“不乖”、“听话”与“不听话”的教诲声就不绝于耳。从这个时期,就已经在扼杀孩子的“独立性”了。由此可见,听话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一种误区。
关键词:听话 独立性
教学案例:大班社会活动——多么了不起
师:(出示玩具小人,以小人的口吻):“孩子们,我的名字叫‘了不起’,瞧,我身上贴满了写着我许多优点的小纸片。”教师:“是嘛!我来看看。”
(教师念出玩具小人身上的几个优点:听话、乖、聪明、诚实、勇敢……)
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也像它一样了不起呢?
幼:齐声答到: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每个小朋友身上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吧!
幼:(自由地说着)
师:(做了一个举手的姿势)
幼1:璇璇很了不起的,她上课每次都很听老师话的,坐的好。
幼2:是的她画画也很好。
幼3:她跳舞也很好的,还有睡觉也很听话的:每次都睡着的。
幼4:胡丹跳舞也很好的。
师:(教师记录幼儿的赞美之辞,幼儿每说一条,教师就写在即时贴上,贴在接受赞美的幼儿身上。)……(有几个幼儿一直没被赞美,教师有意识地将那几个孩子一一带到身边)
师:孩子们请说说他们了不起的地方吧!
幼1:天天珠心算很好的。
幼2:是的。
幼3:(手指着对方)她睡觉很乖的。
幼4:画画也蛮好的。
幼5:飞飞进步了,吃饭很乖的。
幼6:睡觉也听话了。
幼7:还不打人了。
幼1:不对刚才他还打哭我们了。
幼(飞飞):哪里打你们?
幼1:是的,你打了。
幼(飞飞):
谁叫你们不给我玩啦!
幼:七嘴八舌:是的打人了,我们也看见了。
(……孩子们开始争论不休,局面开始有点乱了,显然孩子们兴趣转移到“如何处理打人事件”的问题去了)
师:(教师拍手以示安静)孩子们,不管飞飞有没有打人,我们现在是说优点,看谁最听话能找出他们更多的优点,好吗?
幼:(孩子们开始静下来了,继续讨论大家的优点,但那两位小朋友还是有点小声音)
师:听到别人对你的赞美,你有什么感觉?
幼:很开心、很舒服……
师:是呀!当别人赞美我们时,我们要感谢对方,还要说我们会做得更好。
于是教师继续上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自己身上的“优点”,哇,原来我们也有那么多的优点,我们都是了不起的孩子!了不起的孩子们,让我们把这么多的“优点”(写有优点的小纸片)小心地收藏起来吧!让那么多的优点永远伴随着自己。我们还可以把自己不断增加的“优点”一起藏起来,我们可以经常看看自己的优点是不是越来越多。
分析: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
1.“听话”的孩子:在老师的制止之下,这次活动又按照老师预设的目标开展下去了,幼儿处于对老师的顺从心理又跟随老师的思路完成了此次活动。可见,孩子的听话的确给老师开展活动带来一定便利。
2.“听话”的孩子:从另一角度讲,这个活动时时显露着“听话”“乖”,不管是在孩子的回答中,还是在教师的语言中,我们都不难看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以“听话”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忽视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这与现代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与新《纲要》的思想是脱离的 。在此,幼儿的“听话”已经成为无条件的服从与顺从,因为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所以他们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想说又不敢说,最后就不了了之了。逐渐的消退了他们主动探知的心理,消退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一:“听话”的孩子好吗?
在以前我肯定会回答:当然好!因为这将为我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与顺利;但现在我会理性而客观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一定!因为每件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它都有相对的一面。首先我们重新来认识什么是“听话”,听话应该是指顺从、接受意见。对孩子来说,有良好的言行举止、衣着整齐、有组织性和专心致志的习惯,有组织纪律性自然是听话的表现。但听话不等于孩子丧失自主、无条件的顺从及服从,试想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发挥孩子的独立性、如何才能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的确听话的孩子能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便利,给家庭生活带来方便,但假如孩子不服从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而这样的“听话”,即无条件的顺从与服从,没有自己的想法,我肯定不
认同。这位老师为了完成自己心目中的目标,的确运用了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勉强答应了,成了老师心目中“听话”的乖孩子。但是她却没意识到这样的“听话”会造成什么后果?
1、抑制了孩子们对知识探索的兴趣,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2、扼杀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影响了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3、形成了不好的依赖性,样样事情都会有人帮助决定,安排好,自己就不动脑了。
由此可见,相信生活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肯定都不希望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老师的面前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而离开老师后他们就都:懒得动、懒得想、懒得探索、懒得自己解决、懒得……成为一群只会依赖于别人而行动的未来建设者吧!所以我们是否应该重新看待“听话”的孩子呢?
反思二:我们应该怎样脱离这样的教育误区?
首先让我们从以上案例中思考一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很有充分的准备,如:事先已经了解过已让孩子们了解有关优点与缺点。
2、教师应该考虑到幼儿感兴趣的或不感兴趣,并事先有相应的对策,在课堂上才不会搞得措手不及。
3、教师的随机能力还可以加强培养,如平时教学中多让幼儿提一些反对性的意见。
其次让我们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进行思考,并制定有关策略:
1、设立独立性目标,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
陶先生师承20世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以儿童为中心是儿童的本能与需要相一致的,所以要以孩子为中心,即尊重孩子的真正面貌来熟悉孩子,尊重自我指导学习,尊重作为学习的刺激和兴趣来进行。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2岁以后就得给父母的庭院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花钱。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家铲积雪等。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看到了他们,想想自己,原来我身边也有类似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强制幼儿听话或勉强他们听话,使得孩子欠缺了自主性、独立性等优良特点。我们身边是否也有大多数人会说:“假如你们今天听话,我就会让你们玩,给你们看电视……”等“听话”的许诺呢?
,脱离教育的误区——反思“听话”的孩子tag: 暂无联系方式幼儿园案例与反思,幼儿园案例分析大全,幼儿园案例大全,幼儿园反思,幼儿教育 - 幼儿园常用资料 - 幼儿园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