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幼儿园案例分析大全,幼儿园案例大全,幼儿园反思,
让孩子从小“学科学、做科学”,http://www.2xuewang.com
让孩子从小“学科学、做科学”
让孩子从小“学科学、做科学”
___“做中学”实验项目活动观摩启示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察国外科学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学习必须是主动性的”已成为国际上基本的教育理念。“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以下简称“做中学”)是一项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倡导,在幼儿园和小学进行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是在了解国外科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总结中小学和幼儿园科学教育取得的经验,吸收和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先进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目前“做中学”已在我国一些地方进行实验,成效显著,反响强烈。20XX年笔者有幸感受来自北京、南京的专家、教师对“做中学”项目的介绍与教学活动展示,体验其中的许多理念,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不谋而和,但教育观念更先进、教育方法更科学,为我们今后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让孩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接受科学
新《纲要》科学领域中指出:“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让孩子学科学,首先要激发孩子对周围世界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所在。因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做中学”重视儿童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其目的不是让孩子们将来都当上科学家,或者一定要以科学为自己的职业,而是让他们能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未来的生活。美国学前教育著名学者斯鲍达克认为,幼儿学科学是一个智力活动的延续和再构建过程,这之中包括观察、描述和提问等,通过这个过程造想象、行动、联系和理解有关儿童自己同世界的自然。依此,“做中
学”确立了自己的科学教育目标:“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展示的“做中学”活动《看谁喷得远》、《哪只小船先下沉》中,教师非常重视孩子们学习欲望、探究兴趣的激发,让孩子们愉快地接受科学。
1、激发探究欲望,让孩子乐意学科学
在《看谁喷得远》中,教师先让孩子们自由将水装在矿泉水瓶中(瓶壁上有一个小洞)玩,孩子们发现瓶子中的水会漏出来,感到非常有趣,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孩子们说出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喷出的水柱会随着瓶中的水变少而越来越近?如果瓶子有上下两个洞,喷出的水柱会哪个远哪个近或一样远?在问题的情境中,孩子们积极猜测、实验、观察、记录、讨论,探索操作,整个过程专注认真。此时,学习活动成了孩子们快乐的事。
2、让孩子学习身边的科学
在《哪只小船先下沉》中教师利用幼儿熟悉的餐巾纸、报纸、折纸、宣纸折成的小船,让孩子们猜测、操作、验证哪只小船在水中先下沉,孩子们在操作中兴致勃勃。瓶子、纸船、水等孩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成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材料,引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关注,有益于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会使孩子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
让孩子在操作中做科学,理解科学
人类进入21世纪,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类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知识爆炸”已不是新名词,没有人能依靠正规教育机构中学习的知识受用终生。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让幼儿获得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授之以渔”才是教育的真谛。
新《纲要》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
活动。” 而“人人参与”是“做中学”的重要标志,“做中学”活动的核心在于让幼儿科学研究的过程,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表达交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1、让孩子亲历探索发现的过程,动手做科学
在《看谁喷得远》活动中,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如有的认为上面洞里喷出的水柱远、下面洞里喷出的水柱近;有的则相反;也有的认为一样远);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画图的方式);然后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再记录);最后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下面的水柱喷得远。操作过程中不仅让孩子们体念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也让孩子感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让孩子交流讨论,初步理解科学
在《哪只小船先下沉》活动中,教师让孩子猜想哪只小船第一沉下去、哪只第二沉下去、哪只第三沉下去、哪只第四沉下去,并记录(写上顺序号)。幼儿每四人一组,教师接着引导幼儿“你们怎样将小船放进水里?”根据小组讨论结果:有的组是大家一起喊123就放;有的组是请一人指挥喊,大家一起放……讨论中孩子们统一了放纸船的方法。到底是哪只小船第一沉下去、哪只第二沉下去、哪只第三沉下去、哪只第四沉下去?验证的结果证实了一些孩子的猜想,但也证实了一些孩子猜想的错误。教师根据孩子操作的结果让他们互相交流,然后集体记录验证的结果。在验证交流过程中,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让孩子形成要动手做才能知道事物的真相的科学思维习惯,使孩子获得了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
“做中学”强调孩子们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它有别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在动手操作的填鸭式教育。“学会学习”是世界教科文提出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幼儿园需要培养孩子学会“学科学、做科学”,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教师如何引导孩子进入科学世界,让他们从小学科学、做科学?笔者根据多年的幼教经验以及“做中学”项目带给我们的启示认为:
1、教师应关注孩子的关注
幼儿在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质告诉我们: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被内在的好奇心驱使,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周围世界。成人眼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孩子关注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喜欢蹲在地上看蚂蚁,能看一个多小时也不累;有的孩子喜欢下雨天在积水处跑来跑去,其乐无穷;有的孩子喜欢抓小虫子玩,一点也不害怕……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应关注孩子们的兴趣所在,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孩子进行观察、探索、操作,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如孩子对“神州六号”上天非常感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孩子制作小火箭,探索如何让小火箭上天,孩子们积极操作实验,互相比赛,兴趣高涨。这样既保持了孩子的好奇心,也使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1] [2] 下一页
,让孩子从小“学科学、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