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属原创作品
案例:有趣的豆豆
主题的产生
一次点心时,听到孩子们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最喜欢喝牛奶。”“我也是!”……“除了牛奶以外你们还喜欢喝什么呢?”我问道。“我还喜欢喝阿华甜。”“我喜欢喝桔子汁。”“我奶奶喜欢喝豆浆。”只有乐乐一个人想到了奶奶喜欢喝的饮料。这时琪琪也嚷起来:“我妈妈也喜欢喝豆浆。”“我妈妈也是。”突然孩子们的话题都转到了豆浆上了。“呀,老师早上每天都要喝一杯豆浆,你们知道豆浆是怎么来的吗?”我立刻加入孩子们的谈论中。
韵韵说:“豆浆是用水做的。”杨杨说:“豆浆是用面粉做出来的。”有的说:“在水中加入白粉就成豆浆了。”……孩子们众说纷纭,各有各的想法,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回去动找资料或者请教爸爸妈妈。
第二天,琪琪和杨杨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豆浆是怎么做出来的,是用豆做出来的。”“是吗?那都怎么会变成豆浆呢?”立刻孩子们又热烈讨论起来了:有的说是把豆放在锅里煮一下就好了;有的说把黄豆用刀切碎就成豆浆了;有的说把黄豆烧熟后再用筷子弄碎……
做豆浆必须要有黄豆,于是孩子们决定大家一起动手收集豆豆。
如何根据幼儿的实际,从关注幼儿身边的变化入手呢?教师如何对当前幼儿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有足够的敏感度,并以此引领幼儿进行探索,这对老师提出更大的挑战。老师除了面对幼儿对豆浆这一问题充分关注的同时,开始学着去敏锐地捕捉幼儿当前的需要,避重就轻地抓住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东西,引导幼儿一起来关注豆浆的由来,并通过材料的收集投放或者活动的设计来满足幼儿的需要,调整幼儿的认识。
建议和对策:
1、关注孩子的热点话题,并参与孩子的讨论及时给予启发也引导。
2、当孩子的意见有分歧时,鼓励幼儿对途径寻找办法收集答案。
3、共同收集相关的材料,为下一次活动做好铺垫,引发孩子进一步探索。
案例一:收集的材料,幼儿互动不起来怎么办
豆的主题产生后,接下来便是收集豆类了。在收集豆类家族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有的孩子的
爷爷奶奶是种田的,收集的豆类品种也比较丰富,有的孩子家里没豆,爷爷奶奶带孩子到市场上去问营业员要了些豆种,收集活动让孩子们也认识了其中一些豆类的名字。
没多久孩子们便收集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豆,有的孩子还带来了有豆荚的豆,我想这是观察比较的好机会。可是孩子们只是沉浸在收集的喜悦中,他们关注的只是今天有谁带来了豆,老师给予什么奖品?
于是我决定通过谈话的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哇!豆豆家族的成员可真多,你们能叫出哪个豆豆的名字呢?”一下子孩子们的注意被吸引了,懿懿说:“我知道这是小豌豆、还有黄豆。”“我知道那是绿豆。”“那是赤豆。”……“那么多豆豆长得一样吗?”我接着问。这时孩子们一下子嚷起来了:有的说小豌豆和黄豆是圆形的,像眼睛,有的说扁豆扁扁的,像嘴巴、大拇指。懿懿说刀豆像小船,边说边拿起来闻闻说:“有点甜甜的味道。”这时杨杨说:“豆浆是用豇豆做出来的”可懿懿说:“不,是用黄豆做的。”他的回答立刻得到其他孩子的肯定。这时静静说:“我知道做豆浆要用机器的。”立刻有的孩子说家里也有这个机器。“那好,谁家里有豆浆机的可以带来,我们一起来做豆浆好吗?”孩子们都说好!
孩子们对带来的豆豆比较注重他们的形状,不同豆豆的趣形状吸引了孩子们的关注,同时也生成了豆浆的问题,把握好孩子们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今后的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收集材料,探索制作豆浆的方法,尝试做豆浆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
案例二:豆豆家族成员
不久孩子们纷纷带来了豆豆,有的孩子带来了黄豆,有的带来了赤豆,有的豆是绿颜色的,有的是白颜色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豆连我也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豆豆一陈列出来,孩子们纷纷围在一起议论开了,懿懿指着小小的黄色豆豆说:“我知道它叫小豌豆。”其其说:“这是黄豆。”静静看了看跟黄豆一样大小的绿豆说:“这是绿豆。”“那是什么豆呢?”我顺口提出疑问,指着绿豆问道。“她也是绿豆。”孩子们异口同声说道。“哎呀,如果它们的名字一样,那我们不是分不清到底谁是绿豆了吗?”孩子们一下子沉思起来,忽然杨杨叫起来:“老师,我班的大大和小小(双胞胎)长得一样,如果他们的名字再一样就分不出了。我们不如叫它们大绿豆和小绿豆吧。”他的建议立刻得到其他同伴的相应。见孩子们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引出了一个故事:“其实,大绿豆跟黄豆小时侯长得一模一样,连大人也分不出来,颜色都是绿绿的,可是他们长大后,就慢慢变样了,一种变成黄色,一种变成绿色,绿色的就是你们说的大绿豆,小时候他们有一个一样的名字叫毛豆。”
一会儿,能说出的都让孩子们叫出名字了,可是还有几种豆豆叫不出来,怎么办呢?忽然静静说:“我问我爷爷吧,我爷爷一定知道。”一到放学时,只见静静站在教室内不肯出来,一个劲地用手示意爷爷进来,爷爷无奈,感到有点耐闷,但还是进来了,只见静静把爷爷请到豆豆跟前,问爷爷叫什么豆,爷爷笑着告诉他:“这个叫大白豆,那个叫牛踏扁豆。”刚听完,静静立刻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旁边的小朋友。瞧她的得意劲别提了!
小绿豆和大绿豆孩子们都把它们叫做绿豆,怎么办?怎样来区分它们呢?孩子们立刻把班里的大大和小小(双胞胎)挂起勾来,既然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如此感兴趣,不妨把这方面的知识告诉它们,当我运用故事形式告诉孩子,他们听得津津有味。
孩子在研究中出现的疑问可以保留点,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办法解决,如求助大人的形式。关注孩子的独特解决方式,并给予放大。
案例三:有房子的豆豆
一天,其其带来了荷兰豆,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哎呀,这是什么豆?”其其神气地说:“奶奶告诉我,这是荷兰豆。”“那豆豆在哪里呢?”我故意问道。孩子们立刻七嘴八
舌地议论开了:“豆豆在里面。”于是为了验证,其其把豆荚剥开了,里面果然躺着几粒小小的、嫩嫩的豆豆。随即我“豆荚”这个词形象地告诉幼儿:“豆豆外面的房子,我们叫它豆荚。”想想蚕豆、毛豆还有其他豆豆,他们有没有房子呢,他们的豆荚是什么样的呢?
第二天,嘉嘉也带来了豇豆、刀豆,孩子们发现豆荚的形状不一样的,豇豆像一根绳子,而刀豆很短。不久静静带来了毛豆,她告诉我:“毛豆的豆荚上有许多毛的,棕色的,很有趣。”孩子们看了都纷纷用手去摸一摸,有的说:“像汗毛。”有的说:“像螃蟹的螯上的毛。”……
豆荚有什么用呢?有的说:“能保护里面的豆豆宝宝。”有的说:“豆荚能吃的。”这时杨杨反对道:“不对,毛豆的豆荚是不能吃的。”
“那什么样的豆荚能吃呢?”我问道。孩子们立刻思考起来,有的说豆豆小时候的豆荚能吃的,长大了就不能吃了。也有的说有的豆豆不管小时侯还是长大了它们的豆荚都不能吃的。
“那什么豆豆的豆荚小时侯能吃呢?”翼翼说:豇豆,刀豆,豌豆。有的说还有荷兰豆。雯雯说蚕豆、毛豆的豆荚不能吃的。
那绿豆、赤豆、大白豆的豆荚能吃吗?我把疑问抛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一个问题引发孩子们的讨论,教师要顺应孩子们的话题,耐心倾听,并及时给予启发、鼓励,为孩子搭建问题的梯子,鼓励孩子们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在问题情景中找寻答案。
案例四:感觉触摸中的发现
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豆豆,形状、颜色也各不相同。在比较中孩子们也发现了豆豆有趣的形态变化。为了提高孩子们探索的兴趣,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感官,我提供了几个大小相同的豆豆触摸器,把不同类型的豆豆放在触摸器的布袋袋中,让孩子们通过手指的触摸来判断瓶子里装的是什么豆豆。
,主题案例反思 有趣的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