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有同学把“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二、文言翻译的要求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 ,表意要明确 ,语言要通畅 ,语气不走样。
“雅”,要求译文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三、 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
意译 项王、项伯坐在西面;亚父坐在北面,——亚父就是范增;沛公坐在南面;张良陪同坐在东面。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 ,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四.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一)留 (二)换 (三)补 (四)删 (五)调
(一)留: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帝号、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保留,不必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朝代)
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二)换
1.换——加字法
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 、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如: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明”翻译为“阐明”。“大”翻译为“重大意义”。“重”翻译为 “重要作用”。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佐”翻译为“辅佐”。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筑”翻译为“修筑”。“守”翻译为“把守”。
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
2.换——解释法
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瑰”翻译为“珍贵”。“观”翻译为“景象”。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系”翻译为“捆绑”。“组”翻译为“绳索”。“首”翻译为“头颅”。
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3.换——改写法
将文言文中的习惯用语改换为现代说法。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促织”改换为“蟋蟀”,“岁”改换为“年”。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业根”改换为“祸根”,“而”改换为“你”,“翁”改换“爹”,“汝”改换为“你”。
三.补
文言文中常出现借一定语境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现象,为使译文准确、通顺,翻译时应将某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
郑穆公使(人)视(于)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
审视之,(之)短小,黑赤色,(成)顿(觉)非前物。
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例、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译文中的“否则”是补出来的。译文: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到。
四.删
有的文言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均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
,文言文专题复习 翻译方法tag: 文言文 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模板,高中语文教案模板,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