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语言变形特点及鉴赏技巧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
“诗家语”,懂得诗歌时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
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
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
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其目的主要是建构格律以形成音乐
美,从而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①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
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
“词眼”。例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下马饮君
酒”、“日色冷青松”(王维);“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流
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绿”、“红”、“老”、
“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
共同的,那就是通过活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
感染力。
分析诗眼极为重要。“诗之有跟,犹人之有耳也。”(刘铁冷
《作诗百法》)人之眼目,乃心灵之窗,诗词之眼,则是洞察诗词
旨趣之窗。诗词之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
关键词句,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②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例
如:
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可以重排为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
型的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并能感知倒辞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
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托”、“内分金带赤,思与荔枝青”
等,可以重新组合为:“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
“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当然,重新还原的且的就是要理解
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③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诗歌的鉴赏中,就可以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④通过体会诗中字词体现的色彩,理解诗人有意构筑的画意与黼。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⑤抓住诗词中能粘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以“磁台”诗歌的情与景,体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对于借景言情和缘情布景的诗歌则需要寻找一个情景交融的“融”合点,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诗中,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将客观景物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与在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老骥伏枥的情怀溢于笔端。总之,由于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的特点,往往不好把握。我们在对其进行欣赏时,必须抓住其特点,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括经验,亦实亦虚,从最基础的部分做起,以逐步提高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