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语文教案模板,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熟语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http://www.2xuewang.com
(2)从来源上看,谚语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成语来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等书面语言。
(3)从特点上看,谚语通俗易懂,成语文雅深刻。
(4)从使用范围看,有些谚语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成语则具有广泛性。
3.谚语与格言的区别:
(1)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民群众,多为口耳相传;格言是名人记录,见于文献记载。
(2)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义。格言多是正面规劝的话,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
二、学习俗语知识
俗语是流传于群众中表达某种意义的形象精练的语句。俗语与谚语的界限历来划不大清楚,只是俗语不像谚语那内容深刻,而主要体现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例如:
①秤砣虽小压千斤。
②死马当作活马医。
③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命。
④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
⑤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五、课堂练习
完成《高考同期声》84页“三年真题”
六、教学小结
熟语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1. 歇后语知识分析
2. 惯用语知识分析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学习歇后语知识
歇后语(一名“俏皮话儿”)原是俗语的一种,现成了特殊的固定结构。它由“前语”和“后语”组成,中间往往用破折号连接;“前语”形象表述,“后语”解释说明,往往只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的意思。它形象风趣,幽默俏皮,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常常用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和文艺作品中。
根据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可分为以下两类:
1.喻意的。“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例如:
①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万年松枝,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
2.谐音的。例如:
③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④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歇后语不能滥用,要注意场合。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会弄巧成拙,流于庸俗。
二、学习惯用语知识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如“露马脚”“吹牛皮”“磨洋工”“和稀泥”等等。其修辞作用,在于加强语言的形象感和表义的含蓄性。惯用语大都有否定意味,借以实现讽刺、幽默的效果。如“不管三七二十一”。
惯用语同成语有相同之处,也有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区别:
1. 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含义深刻,具有书面语特点。
>>《熟语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2xuewang网]www.2xuewang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2.惯用语大都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成语大都是四个音节,结构类型较为复杂。
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在动宾之间能插进其他成分;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插进别的成分。例如:
①打棍子——打了你一棍子。
②敲竹杠——敲了他的竹杠。
在谚语、俗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中,往往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说法,这表现了群众语言的丰富多彩。
总之,成语、格言书面语色彩强,语言凝练些;谚语、俗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则口语色彩强,使用灵活。
三、课堂练习
完成《高考同期声》86页“实战演练”题
四、教学小结
熟语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梳理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知识重点梳理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固定词组(短语),它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等特点。有部分人在使用成语时,由于不能完全理解成语的意义,往往出现错误使用的现象,造成了上的错误。
成语运用时常见错误类型:
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有些成语经过长期的流传,可能有些字词的意义不易把握,如果不弄懂成语的意义,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就往往用错。如:
①、李明在全国中学征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大部分同学都赞不绝口,唯独王珊不赞一词,还说些风凉话。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指一言不发。
②、这些稿件都是不刊之论,无法采用。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不能理解为“刊登、登载”,“刊”是“刊正、修改”的意思。
③、这次比赛我们全军覆没,七个冠军我们一个也没有拿到,真是差强人意。
“差”是“稍微”之意,“强”是“振奋”之意,“差强人意”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还能够使人满意。一个冠军也没有拿到是不能使人满意的。
2、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有的成语具有褒贬色彩,如果只知道成语的意义,而不了解其感情色彩,同样不能正确使用。如:
①、刘云山是出名的孝子,他经常给卧病在床的母亲吮痈舐痔,得到了乡邻们的一致好评。
“吮痈舐痔”比喻卑劣地奉承人,即巴结讨好别人,所以,此项不能用它来表现刘云山的孝顺。
②、这个县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昔日破败不堪的街道如今已面日全非。
“面目全非”指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历害,多指贬义。
③、今年大学扩大招生,圆了很多想上大学的人的黄粱美梦。
“黄梁美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一般是贬义。
3、敬谦错位,主客混淆
有的成语有着尊谦之分,因此也不能乱用。
①、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两年数以千计的作品中筛选出6篇,《镇长之死》忝列其中。
“忝列其中”指列其中有羞愧,为谦词,只宜说自己,不宜说他人。
②、我在市讲演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可以说是伶牙俐齿。
“伶牙俐齿”意思是口齿犀利,能说会道。一般说别人,不宜用来称道自己。
③、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是谦词,只宜说自己, 不宜说他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熟语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