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第16—17页中的例题,“想一想”,“想想做做”的第1—3题。
目标预设
1、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知道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有限”、“无限”的思想。
2、 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组成,学会用直尺画角以及用符号表示角。
3、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并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数学知识来阐述有关现象。
4、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以及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射线。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97年是不平常的一年,因为那年发生了两件高兴的事情。第一,我们班大部分的学生在那一年出身了,第二、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特别是它的夜景。
(出示例题情境图)美吗?你觉得哪里最美?
你能描述一下这样的光线吗?或者用手势表示一下这样的光线。(像这样从一个点出发,向着一个方向无限延伸,感觉就像射出去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射线。板书“射线”。齐读。)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从一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的感觉。你们能理解无限延伸吗?可以请一两个同学说说。
引导学生试着将射线画下来。
追问:为什么这样画?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射线的例子呢?
引导学生举例,如太阳光、手电筒光、电灯的光线、汽车灯的光线。激光等等。
引导回忆线段的特点.
2、沟通比较。
教师指出:其实呀,射线、直线和线段都是有着“血缘关系”的。(课件演示)
或者引导学生自学书本16页扁豆老师上面的一段话。
教师画出一条直线,启发:要想在上面得到一条线段,怎么办?想一想,我们可以量线段的长度,你能量出直线和射线的长度吗?为什么?
出示判断题
1.一条射线长3厘米.
2.小名画了一条长5厘米的直线.
3.射线比直线短.
启发学生: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三者相比,有区别吗?又有哪些联系呢?
小组交流。
汇报。根据学生意见,逐步完善下表:
名称
图形
相同点
不同点
线段
射线
直线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
二、认识几个公理
1、 画直线和射线比赛。
这儿有一点,过这一点画一条直线。经过这一点,还可以画直线吗?这儿也有一点,过这一点画一条射线。经过这一点,还可以画射线吗?
画线比赛:第1、2组过一点画射线;第3、4组过一点画直线。比一比在30秒内谁画的多。
汇报交流:你画了几条?
如果没有时间限制,让你一直画下去,你能画几条?(黑板上教师演示过程)
刚才那个比赛,大家是不分上下,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们来比一比,你们愿意吗?
如果从这一点起再画一条射线,组成几个角?(课件出示图)
学生指一指有几个角。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又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射线和角。我们的知识在一天天的增长,如果说用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些线来表示你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你们喜欢用哪条线来表示?
知识是无限的,但只要善于学习,知识是可以日益增长的。
课后反思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的认识和度量,这是在学生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角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再教学角的度量,然后教学角的分类和画角。
二、学生实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线段、直线与角,为学生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将一堆混乱的材料(直的线、曲的线、直线、射线、线段),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由射线发展成角的过程。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而不是记忆上述概念。
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会会根据端点的个数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能知道角的分类及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会用符号“ ∠”表示角。基本建立起对线与角的基本敏感。
这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是 1、对教材进行了合理、大胆的重组,,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2、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比如,在理解线段、直线、射线三者之间的异同点时,我先详细教学了射线,然后有回顾了线段的特点。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中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3、能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在教学两个公理时,我并没有一味的按教材上呈现概念知识教学,而是通过学生比赛的形式,去感悟经“过一点画直线或射线有无数条”,而“过两点画直线只能有一条”,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1、缺少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判断、强化、比较、组合。对课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资源捕捉能力不够。2、教师问题的提出有时不清楚,影响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教师把的太牢,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tag: 教学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