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语文教案模板,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高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的结构,http://www.2xuewang.com
南京一中 孙芳铭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一、分析结构的目标
目标主要有两点:
1.分清层次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
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1)分辨段的类型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2)归纳意群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寻找标志
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标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譬如2000年全国卷第23题问最后一段“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003年综合赏析题“A.本文以不会退色的乡土情节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这样的试题大致上是属于对文章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
二、分析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明确结构分析的目的。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还拿2000年的高考试卷所选《长城》来说,当年第24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①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第①小题上文已说过,这里只说第②小题。
当年这一小题大多数考生都答得不好,得分率很低。“联系全文看”,文章主体部分先写“历史上”的长城,说它是“一卷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后写开放的长城,说它开放而充满自信。但在倒数第三段提出两个问题:你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倒数第二段写“你不语”、“群山不语”、“长天也不语”,即都不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还要不要回答呢?要!这最后一段就是作出回答: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解承受历史的再冲荡,因此这最后一段就表现出一种民族的自信力和自豪感,而这种自信力和自豪感即来自于历史和现实,又表达了对未来的态度。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原来作者写历史上的长城,实际说的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写现实的长城,既反映新的形势,又表现对发展趋势的看法。而最后一段实际是写未来的“长城”。如果考生能作这样的分析和探究,这一小题就会答得很好。
2002年所选《话说知音》、2003年所选《乡土情结》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事实上,高考试题直接考查结构分析的试题并不多见,而需要凭借结构分析来正确回答试题的频率是相高的。
三、典型题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树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新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l)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信怕、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 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a)(b)
(c)(d)
(e)(f)(g)(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a)→(b)→(c)→(d)(e)(f)(g)→(h)
这是高考全国卷的一道试题。这道题指导段内层
次分析和思路分析结合在一起考查。按标示的序号,全段共8句话。(a)句总说对托尔斯泰墓的感受,(b)(c)两句介绍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d)句以下用“他的外孙女跟我讲”作转接,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直至埋骨于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全段分三个意群,即三个层次。可见本题答案为B。A项“先叙述参观过程”,明显错误,“两层”之说与段中意群不合;C项“将来”、“现在”、“过去”之说明与思路不合;D项“五层”之分,与意群不合。因此这三项全不正确。
[1] [2] [3] 下一页
,高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