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找出兴趣点,确定指导方式与时机。
案例:晨间活动时,李老师为幼儿准备了插塑、夹珠子、拼图等游戏内容。晨晨首先拿到了装有夹子和珠子的托盘,源源慢了一步。他围着晨晨想玩一会儿,晨晨没有同意。过了几分钟,源源跑到拼图区拿了一盒新拼图和晨晨交换,晨晨同意了。源源先夹了几颗珠子,然后对夹子发生了兴趣,他不停地摆弄甲子上的小铁环,尝试调整夹子的开口。李老师看见了,走过来把着源源的手夹了几颗珠子,又让他自己夹了几颗后走开了。源源马上接着摆弄小铁环。过了几分钟李老师又走了过来,这次李老师在源源身边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没有提出任何建议就走开了。
分析上述案例,源源因为对玩夹珠子感兴趣,所以采用玩具交换的策略达到目的。后来多次玩夹子,可见兴趣已不在
夹珠子的过程而是转移到了夹子上。面对源源两次玩夹子,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第一次老师以为源源不会夹,所以过来给予指导。当她发现源源其实会夹,只是对夹子更感兴趣,于是不再介入,给源源继续探索的机会。我们可以得知,老师在观察到幼儿兴趣点所在后,形成了新的教育观点,处理好观察与介入指导的矛盾,让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使之更有教育意义。
2、观察幼儿游戏中的特殊行为。
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因此幼儿的任何游戏行为都能作出发展意义的解释。教师在游戏中根据自己对幼儿发展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关注幼儿的每一个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行为,作为自己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依据。
案例:彬彬是超市的收银员。游戏进行了一半后,他出现在娃娃家,趴在地上汪汪的叫着,培培(娃娃家的爸爸)不停的摸着彬彬的头。老师很奇怪,于是介入:“彬彬你不在超市上班,到这里来干什么?”培培抢着答:“他是我的宠物狗。”教师:“他不是收银员吗?”彬彬:“我下班了,到娃娃家玩,他们不让我进。(我们有这样一条游戏规则:娃娃家外面的脚印放满鞋子了,幼儿就不能进去了。)变成小狗就可以进来了。”……
培培用盘子装了两块三角形的积木放在“小狗”面前:“这是肉骨头,你快吃吧。”彬彬趴在地上点点头,摇头摆尾的吃了起来……
彬彬摸摸“小狗”的头“主人要睡觉了,你管家啊。”“小狗”点点头。彬彬睡下后“小狗”用嘴叼来一条毯子,给主人盖上……
彬彬从收银员变成“小狗”趴在地上的特殊行为引起了教师的注意。于是观察时教师以此为切入点,留意事情发生的背景、时间、有关的人物,抓住幼儿的每一个细节如实观察,为分析评价
3、观察幼儿与游戏材料的关系。
任何东西只要被幼儿用来游戏,便成了玩具。玩具是各种各样的。从材料在幼儿游戏中发挥的各种作用中,我们可以发现材料直接影响着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性,以及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游戏中的发展。在观察中要关注幼儿作用于游戏材料的方式,幼儿和同伴间如何通过游戏材料进行交往。例如在前面所述的源源夹珠子的活动中,教师正是关注到源源与材料(夹子)关系,及时改变了指导策略。
(三)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观察结果。
观察结果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是成功反思的基础。
对观察结果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恰当的运用观察结果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对结果的分析也是一种技巧,会观察、会分析的教师通过观察不仅了解了孩子,也提高了自己。
1、从游戏者—幼儿的角度分析观察结果。
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能了解孩子的兴趣点、爱好特长、他的交往能力、认知水平,获得充分的依据对幼儿进行评价,还能了解到哪些幼儿需要帮助。为教师下一次指定游戏目标、游戏内容、指导方式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