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考察报告范文,考察报告格式,
湖南新农村考察报告:父与子的观念碰撞(新农民),http://www.2xuewang.com
“现在在外面打工也不容易,要在城市扎根没那么容易,所以等打几年工,我们还会回农村种田的!”
村民的顾虑,让汤红兵多少有点放不开手脚。“原来有些田长满了杂草,很贫瘠,在我手里都整好了,本打算再追加一点投资,把这些田都整肥一点,可是如果他们又要把田要回去,我就不敢花这个钱了!”
对保障的两种诉求
部分农民回家要回土地,实际上是将土地看作最后一道保障线,而这又让汤红兵这样的种粮大户感觉到没有保障。对此,湘乡市副市长潘如心说,“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潘如心表示,从长期来看,农民必然会选择离开土地,外出务工。
她说,尽管目前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是对农民的一种政策上的关心,但落实到具体金额上,两者相加农民每年实际上只有七八十块钱每亩的收益,如果再算上农药、化肥、劳动力等生产资料涨价减去的一部分,农民真正到手的收益还不足以让大部分农民放弃在城里的工作回家种田。因此,外出打工的收益仍然比免税后的种田收益可观得多,要回土地的只是年龄稍大或者打工工资偏低的少部分农民,这不会太大地影响种粮大户的利益。
“从长远来看,农民外出打工,进而逐渐演变成为‘城里人’,这应该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一种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农民远离家门,寻找那份比土地产出更丰厚的收获。因此,汤红兵并不用太担心。”
在湘乡市,201x年,土地使用权流转面积达6万余亩,201x年取消农业税后,部分农民回家要回土地自己耕种,结果全市1万亩耕地被要回。但是,一年后,部分农民又打算重新将耕地转租给大户。该市市政府相关负责人预计,201x年部分被农民要回的土地又将回到大户的手中。
用新型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
我省一位研究农村问题的专家曾经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民把土地作为立根之本,这一阶段土地使用权流转相当困难;第二阶段是农民把土地作为社会保障阶段,这一阶段只要有其他社会保障替代,农民会考虑让出土地;第三阶段是农民把土地作为一种高增值率资本的阶段。
他认为,对我国目前许多已转移到非农行业的农民来说,他们正处于第二阶段上,只有用新的社会保障来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才能免除失地农民或少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所以,要做好土地使用权流转、保护大户利益,关键在于保护农民利益,为其提供可靠的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这位专家坦言:如果能取消农与非农之间的差别,实行社会待遇与户籍脱钩,恢复户籍的本来面貌,进城后的农民就会逐渐淡漠土地对他们的保障功能。
其实,郴州市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典范。201x年,郴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业户口取消后,农村居民允许保留土地,也允许依法转让,并根据是否承包责任田,享受不同的计划生育、抚恤优待等政策。
显然,郴州市的做法消除了户籍上的城乡差别,为农民加上了一道体制保障。这对于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保障大户利益实可谓善莫大焉。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化的同时,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社会保障也必须快步推进、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为土地使用权流转、规模经营腾出土地空间。
站在自己的土地上
当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便成为政府和农民的共同选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改变都意味着进步。韶山市的一些乡镇发现农民养猪种粮收入低,便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玉米、大麦,养殖黑山羊和牛,但最后都没成气候,走过很多弯路之后,又回到了传统产业的轨道上,成为生猪养殖大市,出口创汇额占湘潭市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
事实上,一个地方的传统产业往往是资源条件和劳动力优势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湖南具有气候湿润、耕地以水田为主、人口众多等特点,决定了湖南农民的“主业”是种粮和养猪,而不是种植玉米、小麦和养殖牛羊。
传统已深深地植根于农民的思想、生活、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农村经济发展要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
“湖广熟,天下足。”一句民谚,说透了湖南“鱼米之乡”的内在魅力,说出了湖南传统农业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南是种粮大省,更是养猪大省,从本次考察的情况来看,目前粮猪型农业仍旧是湖南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支柱。
一些农民兄弟被市场碰得鼻青脸肿的教训告诉我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决不能轻易抛弃传统,而是要尊重农民世代相传的传统和习惯,立足当地资源,全力帮助农民发现市场需要什么,哪些是自己能够生产的,哪些产业还有提升的空间。
“汤红兵现象”,是一种立足当地资源,提高传统农业效率和竞争力的有益探索,解决这种探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势必会对农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思路。
将政府想做的、农民会做的和市场需要的结合起来,找到市场与传统的“结合点”,引导农民提升传统产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源,启动当地农业中占最大份额的“盘子”。盲目地引导农民抛弃传统,不切实际地推广一些农民不感兴趣的产业,势必会造成农民不必要的损失,还会使农民产生抵触对立情绪。
拿醴陵市委书记杨治平的话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思考问题。” ★张冬萍
毛主席当年考察路
禁止用谷米煮酒熬糖、限制喂猪数目、禁喂鸡鸭……这是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的“农村诸禁”内容。当时,农会设立“诸禁”的原因是谷米有限,农民食不果腹,愁苦不堪。
“新农村堪称天堂”
走进今天的湘潭县和韶山市,处处是猪粮丰收的景象。湘潭县粮食总产量和生猪出栏量均排在全省第一位,201x年产粮85万吨,出栏生猪250多万头。韶山市年出栏生猪35万头,生猪产业化来势看好。农民种植的优质稻和杂交稻,年均亩产粮食愈1000公斤,比1927年前后整整提高了3倍!政府和地方中介组织非但不限制养猪,还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民增加投入,多养猪、养良种猪。
七十三岁的湘潭县退休干部赵荣球老人见证了湘潭县农民生活由饥饿型到温饱型的全过程: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得解放,实现了中国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共产党用三十年的时间解决了9亿农民的温饱问题。谈到今天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老人认为,比起几十年前,新农村堪称“天堂”。
粮猪型农业继续担纲
目前粮猪型农业仍旧是湖南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支柱。本次考察的6个县市全部纳入了我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生产不仅总量大,而且单产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以上。受农业税取消和农村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与上一年度相比,各县市的粮食播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比如湘潭县201x年粮食播种面积183.645万亩,同比增长2.4%,粮食总产量90.9万吨,同比增长2.8%,居湖南省首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26公斤,全年为社会提供商品粮47万吨,再度获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长沙县去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3.38万亩,总产60.03万吨。韶山市耕地面积仅9万亩,粮食产量高达7.16万吨。
在生猪养殖方面,201x年6县市农民人均出栏生猪数量均在10头以上,其中湘潭县出栏生猪250多万头,韶山市出栏生猪35万头,湘乡市出栏生猪178万头。在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等几个养猪大县(市)中,养猪和种粮的收入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50%至70%,大部分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中,约有60%是卖猪所得。
长沙县金井镇惠龙食品公司内。3月5日,一名农村妇女在加工当地生产的芋头。该公司生产的芋头远销日本、韩国。记者朱辉峰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湘潭县荷叶坝村。2月17日,李玉芬指着自家猪舍说,她准备扩建新猪舍。红网记者明健飞 摄
1927年1月9日,毛泽东从韶山步行到湘乡,10日到达县城,住在湘乡饭店,在饭店接见了湘乡县委、县工会、农会、商会等组织负责人,召开了调查会。图为当年的湘乡饭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湖南新农村考察报告:父与子的观念碰撞(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