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考察报告范文,考察报告格式,
湖南新农村考察报告:父与子的观念碰撞(新农民),http://www.2xuewang.com
系列报道《湖南新农村考察报告》
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201x年2月18日。说起儿子大学毕业回乡当农民一事,卢国良说:“这小子算给我上了一课。”红网记者明健飞 摄
201x年2月19日,韶山冲毛震公祠。“湖南新农村考察报告采访团”成员在祠内合影留念。
在新农村的道路上
这是一片伟人曾经亲历的土地,这是一条伟人曾经走过的线路。
当国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到发展的战略层面,我们随之也迅即将第一缕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农村。
79年前,毛泽东选择这片土地作为考察中国的一个标本,选择这条道路寻找推进中国革命的动力;79年后,在建设新农村的大潮涌起之时,我们同样选择了这片土地作为考察新农村建设的标本,我们同样选择了这条道路作建设新农村的思考。
湘潭(县)、韶山、湘乡、衡山、醴陵、长沙(县),这里有先行者的足迹,后来者希望藉此进行新的追索。沿着这条道路推进中国革命的毛泽东在他的《论持久战》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我们同样相信,在今天的建设中,发展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中国的改革发轫于农村,当市场经济的建设达到一个高度时,国家适时作出了“以城促乡、以工补农”的决策,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为田野注入新的希望,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
农民是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农民又是整个现代化转移所指向的客体。在国家高速发展中已相对滞后于城市的农村,对这样的政策与反哺,满怀美好憧憬,充满发展的激情。这些朴素的愿望,如同改革开放初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憧憬一样,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劳动达到进一步的富裕,他们希望有稳定的渠道来达到长期增收,他们希望城市能够更好更快地接纳他们,他们希望在农村也能像在城市一样,享受教育、医疗、社会基本保障等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他们希望农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能像城市一样发展起来,他们希望在农村也能有更多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的享有。
他们渴望,他们更急切地将渴望变为力量,投入到建设与发展中去——我们的父老乡亲,他们的感受与想法,在建设新农村的工作中,不仅是焦点,而且是落脚点。
农村是中国广阔与深厚的土壤,农民是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血脉情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中国人发展的情感。多少年来,农村滋养了工业、滋养了城市,而今天,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我们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我们必须促进城乡一体与经济互动,我们必须加快城乡的融合与共同提升,使中国的整体经济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在一个更好的资源配置下良性前进。
中国的发展,不可能是割裂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必须是均衡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根本。中国社会只有实现了均衡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社会结构,才能在现在的基础上内生出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我们扎根这片热土,深入血脉,以情感、以智慧,从关心到关怀,从来路到反哺,从给予到建设,一步一步地行进,一步一步地夯实,一步一步地在实效中证明。
以我们所用的时间而言,我们走过的农村,也许脚印还是浅的,它需要全社会,需要每一个人持续而深入地走下去。(本报评论员 晓宇)
毛主席当年考察路
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糟得很”的责难,从1927年1月4日起,毛泽东先后在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历时32天,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79年后重走主席考察路
站在“湖南新农村考察报告采访团”团旗下合影时,我们心情特别激动。虽然我们曾经是土生土长的乡里人,但离开农村十年以来,这还是我们第一次带着探寻的欲望去接近生我养我的湖南农村。
79年前,34岁的毛泽东回到湖南,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历时32天,行程700公里,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与当年毛泽东穿着草鞋翻山越岭不同的是,我们这次考察是乘着越野车在高速公路和乡村公路上奔驰,自然考察采访的周期也短得多。当汽车掠过起伏的矮山、收割后的农田和错落的农家小楼时,我的眼前浮现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描述的1927年的湖南农村“工业品特贵、农产品特贱、农民极为贫因”的景象。
几十年来的乡村巨变,如果主席有知,怕也会“当惊世界殊”了。
父与子的观念碰撞
百万培训工程: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我省将加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抓好“百万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的实施,落实今年劳动部门完成40万人、农业部门20万人、扶贫部门8万人的培训任务。重点建设150个培训输出基地。
建设新农村,我们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农村作为一种社区,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农民作为劳动者,如何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而不是被现代化拒之门外。
农村,农业,农民。起主导作用的永远是人,我们的考察报告就从农民讲起。
沿着毛主席当年走过的路,我们发现,改革开放20年,时代进步了,农民自身进步了,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今天,我们在尊敬“老农民”的同时,更应大声地呼唤“新农民”。
时间:201x年2月
地点: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
卢波,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大专班,今年24岁。201x年,当他从学校毕业,心甘情愿地卷起铺盖回到老家时,乡亲们曾议论纷纷,说:“这孩子是不是哪根筋出了毛病?”
卢波却说:“农村需要有知识的新农民,更需要新观念来推动,我愿意用自己在前途问题上的观念转变,来为父老乡亲们树一个更新观念的样板!”
新老农民间的观念碰撞,首先在卢波和他父亲之间产生。
大学毕业后自愿回家当农民
1999年,卢波参加高考,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大专班。家里飞出个“金凤凰”,卢国良不知道有多高兴,曾经为儿子设想了多种未来。
卢波也一直按照父亲的“梦”在努力,他虚心好学、勤奋努力,无论学业成绩还是社会实践能力在班上都是顶呱呱。然而,随着在长沙读书的时间一长,他突然萌发了一种和父亲的“梦”相反的想法。
城里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读书3年,大城市的繁华让卢波既感受到了快节奏生活的魅力,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城市里聚集了大量的精英,一些硕士生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自己一个专科生就更加困难了。与此同时,本乡一个农民的经历却在深深地感化着他:这个老乡在家乡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跃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
“身份并不重要,关键要看怎么去做!干事业不一定都要往城市跑,在农村同样可以打出一片天地。”卢波认为,自己的根在农村,自己的希望也在农村。于是他毅然决定,毕业后回农村。
“我的决定让父亲和邻居们很不理解,但是他们这种不理解更坚定了我回农村的决心!我回农村是因为自己观念的转变,而他们不理解说明他们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我愿意为父老乡亲们树一个更新观念的样板!”卢波说。
父亲成绩不小但不值得效仿
卢波的决定让卢国良很不理解。
说起卢波的父亲卢国良,那可是湘潭县赫赫有名的人物。当然,他赫赫有名并不是因为他是青竹村的党支部书记,而是他头顶上那顶布满光环的“田秀才”的“帽子”。“田秀才”是乡亲们对他的昵称,也是乡亲们对他所作贡献的肯定。在那一辈人里,卢国良属于那种有理想的人——1977年他就到外地打工,是村里第一个建楼房的。1988年他辞去工作,回家承包荒山种果树,并且鼓励村民开荒山、种果树。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全村村民都走上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之路,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达5万元,青竹村人平纯收入也由201x年的3000余元,突破到了201x年的4823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湖南新农村考察报告:父与子的观念碰撞(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