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考察报告范文,考察报告格式,
湖南新农村考察报告:父与子的观念碰撞(新农民),http://www.2xuewang.com
农业产业化
201x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
东富是醴陵市的一个镇,101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103家企业。其中30多家帆布手套企业因成本低,已基本打败广东同行,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全国十分之一强。手套企业将生产最后一道环节——缝制手套分包给上百个家庭作坊来做,使农村娭毑(湖南方言,指老太太)也能参与手套生产,并用这种低成本的“土狼战术”打遍天下——从无到有到强,东富帆布手套产业仅花了5年时间。
时间:201x年2月24日
地点:醴陵市东富镇
株洲的醴陵市是湖南的东大门,而东富镇又在醴陵市的最东边。湖南的行政版图极似一个人头,株洲就是这个头像的鼻梁,而东富镇正好处在鼻尖的位置。
东富镇因东富寺而得名,东富寺坐落在东富村,是一座不大的庙宇,建筑结构是湖南乡间最常见的那种,不甚出奇。出奇的是,寺庙大门上的“东富寺”三字,“富”字缺了上头的那一点。
“相传该庙建成之日,村里的长者邀请过路的一位秀才来题写寺名,那秀才看到东富村一带贫困落后,故意少写了富字上的一点,暗讽此地一点都不富。”民间掌故,东富镇党委书记付方华信手拈来。
如今的东富,已变了模样。东富镇101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103家企业,形成了建筑、陶瓷、鞭炮烟花和帆布手套等6大镇域经济支柱产业,201x年农民人均收入近5000元。尤为人称奇的是,这个4.9万人的镇竟有3000多外来打工者。目前该镇70%的劳动力每月有工资收入,已由农业镇变成了工业镇。
手套加工:无中生有的产业
与烟花、陶瓷等传统产业不同,东富从来就没有手套产业的基础,这完全说得上是一个“无中生有”凭空创造出来的行当。
建筑业是东富镇的传统产业,从东富建筑队发展起来的东富集团有限公司,如今是国家一级建筑施工企业。
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东富的建筑队天南地北闯天下,业务做得红红火火。这些建筑队每年要从广东、浙江等纺织业大省购买大量的劳保手套发给工人。当地一位张姓村民敏感地发现了这一商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东富村创办了第一家手套厂,专门从外地织布厂买来帆布布料加工手套。不过,由于国内手套行业的无序市场竞争,东富镇的第一家手套厂由于没有成本优势而不得不关门。
但这也给了其他东富人以启示,开始刺激他们不断去追求成本最低之道。
东富手套厂总经理张友秋尝试着联合其他手套加工厂去织布厂进货,规模采购立马让进货成本大大降低;但这种优势并没有保持好久,相邻的江西同行很快就学会这一招,东富手套业又开始面临成本竞争危机。
张友秋想,与其去买布,不如自己建织布厂。于是,201x年,张友秋投资一百多万元在原手套加工厂的旁边购地建了一个织布厂。到201x年,张友秋发现,靠从外地购棉纱回来织布,还是有点亏,于是又投资二百来万元在织布厂旁建了一个纺纱厂。
三年时间,张友秋的手套厂就征了三次地,建了三个厂。“我今年还想买几十亩地,进行扩大生产。”张友秋说。
家庭作坊:老太太也参与工业化
张友秋的做法并不是个案,在东富30多家稍上规模的手套厂中,有十多家老板都像张友秋一样,将手套制造业的上游产业链环节通吃。而且还有几家专门的织布厂和纺纱厂生产上游原材料。
东富手套老板们的生意经还有一招:无论是织布机还是纺纱机,基本上都是购买沿海大型纺织和服装企业换下来的二手设备,这样,就能以较少的资本赢得更高的产能。“我们将广东的厂搬到东富来了。”
不仅如此,东富手套制造商还充分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劳动力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付方华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本地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
手套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缝制和打包工序为例,手套厂裁剪出来半成品——一张成形的手套布料,两张手套布料缝制成一只手套。如果用机器缝制,需要添置大量设备和人员,东富的手套老板们就将这些半成品分包给农村的各个家庭,每个家庭就成了一个独立的作坊。“我也不晓得这种家庭作坊到底有多少,因为太多了。”付方华说。
缝制手套是手套生产的最后一道环节,工艺简单,也是利润最低的环节。但在农村家庭,上至老太太,下至小姑娘,几乎每个人都会使针线活,不少人家里都有缝纫机,建筑工人用的劳保手套又不要讲究太多的做工,这样一来,老太太茶余饭后可以缝手套,小姑娘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也能缝制几双手套,“一个老太太一个月赚200元没点问题。”张友秋说,一个月的基本生活费就出来了。
每双手套可以赚二角五分钱,一个家庭利用空闲时间,一个月也能赚上个几百甚至上千元。家家户户缝手套并包装,已成为了东富镇不少村的一道风景。如此一来,东富手套业在国内就很具有竞争力了。
土狼战术:跨省开辟根据地
现在,东富的手套业发展起来了,本镇的劳动力显得有点紧张,东富的手套老板们开始东进江西设厂。
以张友秋为例,他去年就在江西萍乡的老关镇和排上镇各设了一个手套厂,今年又打算在醴陵石亭镇再设个厂,理由很简单:东富劳动力不够而且工资在悄悄上涨。
东富手套厂群体就像一群土狼,数十家企业各展所长,抱团群居,形成了产业的成本洼地。
就这样,东富手套业已初具规模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也通过这种“土狼战术”,连最普通的识字不多的农村老太太也能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来,并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
青竹的产业化探索
种粮养猪,是湖南农村最普通、最传统的营生方式。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也是一个典型的粮猪型农村。经过三四年的实践,青竹村探索出一个“公司+协会+农户”的全新模式,以养猪协会为龙头,上联公司,下联农户,创造性地推动了“订单农业”的发展,使分散型农户的生产变成集约化的经营。
解决销路:养猪协会与公司签单
201x年春节,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到每斤2.20元,让青竹村村民坐立不安。正月初八那天,青竹村党支部书记卢国良得到一个消息:湘潭伟鸿食品公司与俄罗斯签订了年供3万头标准化生猪的大单。卢国良大喜过望,找到该公司,但伟鸿公司拒绝跟一家一户的农户签订单,因为收购生猪的质量难以保证。卢国良连夜召集养猪大户开会,成立养猪协会。正月十二那天,青竹村养猪协会和伟鸿公司签订了保质保价供应生猪的协议。
201x年3月至5月,养猪协会向伟鸿公司销售生猪1万多头,当时市场价格只有2.15至2.30元每斤,而伟鸿公司的保护价为2.50至2.60元每斤,保护价让农户每头猪多赚四五十元。
解决贷款:创造联户联保模式
由于价格和销路有保证,青竹村农民养猪的收益明显高于周边村镇,全村412户中有375户加入了养猪协会。然而资金的短缺却缚住了他们的手脚。一些养殖户准备到信用社贷款,信用社的人告诉他们,贷款必须有资产抵押。此路不通,养猪协会会长卢国良琢磨了一个晚上,想出了“联户联保贷款”的方法,即由3至5户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向信用社申请贷款,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联保小组的成员必须代他还清贷款。这个办法终于得到湘潭县信用联社的肯定。
首批40万元贷款很快发放到农户手中,一年后,贷款额度增加到260万元,目前贷款余额约280万元。
201x年,青竹村出栏生猪1.3万头。在信用社支持下,201x年,青竹村出栏生猪数量猛增到2.8万头,去年更是达到3.1万头,户均出栏75头,预计今年将超过4万头。
今后出路:必须延长产业链
“公司+协会+农户”的“青竹模式”被广泛推介,截至目前,采访团所到的6县市均成立了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基本上“村村有协会”,有的村甚至95%的农户都加入了协会。仅湘潭县注册的养猪协会、养兔协会、优质稻协会等合作组织就达98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湖南新农村考察报告:父与子的观念碰撞(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