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不只是古人重阳赏菊的习俗,也不只是陶渊明爱菊,原来其中也有一个典故。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载,陶渊明曾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然见到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他“即便酌酒,醉而归”。
由上述看来,诗中的故人就是陶渊明式的隐士,难怪诗人与其是那么的情投意合,诗人对田家生活的赞美,实际上就是写诗人对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心向而神往之。
上一页1下一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读这首诗,在语言上先要弄清四点:一、第一句是互文,意思是关塞是秦汉时的关塞,明月是秦汉时的明月。二、“但”,不是表转折,“但使”二字是表假设“如果”。三、“龙城”,匈奴祭天之处。汉车骑将军卫青追击匈奴,曾抵达龙城。四、“阴山“就是现在的大青山,阴山之下便是内蒙古大草原。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阴山下的敕勒川”也就是大青山下的内蒙古大草原。这蒙古草原,在古代无论是对于汉族,还是对于匈奴族,战略地位都非常重要。因为汉族如果失去它,匈奴就可以长驱直入;而以游牧为业的匈奴族如果失去它,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依据。(翦伯赞《内蒙访古》)
鉴赏这首诗,关键就是体会它虚虚实实的表现手法。明月啊,还是那秦汉时候的明月;关隘啊,也还是那秦汉时候的关隘,但是,我们现在出征的将士啊,长年累月,至今还不能归还!这怎能不激起诗人对历史的回溯。他想起,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他想起,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一千多里,封狼居胥山而凯旋;他想起,大将军卫青直抵龙城老巢,“笑谈渴饮匈奴血”;他更想起,那“才气天下无双”,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这一曲曲凯歌,这一个个豪杰,让诗人生出多少感叹!很显然,现在的“未还”是实况,诗人却将其虚写;秦汉时的“还”是想象,是虚,诗人却实写。诗人由实而虚,又由虚而实,于是进一步发出下面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当年有龙城飞将在,能够不叫胡马度阴山,这是想象中的虚景,诗人却实写。但是,现在呢?胡马早就度过阴山了,因为没有了“龙城飞将”啊!这个实实在在的情况,也是真正想要告诉读者的最主要的内容,诗人却是采用了虚写的方法,把它藏在话里面,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诗就是这样虚虚实实,把唐朝(玄宗天宝年间)边境战争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进行对比,含蓄地讽刺了唐朝统治者的腐败,揭露了指挥边塞战争的将领无能。
[例六]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作于天宝十五年,是年六月,安禄山叛军进攻潼关,杜甫携带妻小逃到鄜州,在暂时安顿好家眷之后,杜甫即于八月离家,准备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捉拿,押解至长安,诗人在囚系中,眺望明月,思念亲人,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写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除了情真,就是它的虚虚实实的表现手法。明明是诗人孑然独身在长安眺望明月,思接千里之外的亲人,诗人却虚写这个实情,而细细地描写远方的妻子是如何地思念自己:“今夜鄜州的月亮也一定和长安的月亮一样的圆、一样的亮,我那孤单的妻子呀,也一定在眺望明月,蹙眉忧思。那些年幼无知的儿女,她们怎能理解母亲的心思。妻呀,你在想什么?你在想当年居留长安的岁月,一家人团团圆圆,恩爱相处?不,你是在想,离家而去的丈夫,现在又飘零在何处?”明明是诗人“此恨绵绵无绝期”,夜深了,天凉了,诗人的内心仍如潮水般翻滚,任露水打湿了头发,任双臂冻得冰凉,任星移斗换,任玉兔西沉,他一颗心随着明月飘向远方,妻儿的饮食起居,安危冷暖,一桩桩一件件,无不牵挂在心上。但诗人不写这些,而是想象妻子站在门外思念自己,久久不忍归屋:“水雾早已打湿头发,露珠和着泪水点点下滴;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上,冻得冰凉。爱妻的那颗心呀,也许正在滴血,比这月光更加冰凉,她怎能不牵肠挂肚:远方飘零的夫君呀,你可否安康?”以上描写“独看”,这是实,诗最后想象未来的“双照”,则又是虚。以后的“泪痕干”是虚,现在的“泪不干”是实。这“双照”,它既是诗人对未来的盼望,也是妻子对未来的盼望,诗在最后就这样把虚与实融为一体,情感便也因此上升到了高潮:“何时才能团聚,双双倚在窗前,眺望明月,互诉乱离的痛苦,互拭重逢的热泪呀!”对重逢的渴望越是热切,便越是见出重逢之艰难,也越见出乱离之惨痛,一个破碎了的家,一颗破碎了的心,诗人不忍心下想,读者也不忍心卒读。
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不少诗人都模仿这种手法写出了动人的诗作。例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久,还应说着远行人。”明明是诗人自己“思家”,深夜也没能入睡,却偏偏写家人是如何思念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发明权不在杜甫,最早见于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那是写一个住在江南的青年,划着小船去江北西洲与他日思夜想的恋人约会,诗作不是从正面描写这个青年如何地思念自己的恋人,而是描写这个青年在划船的途中,想象他的心上人在家中是如何的坐立不安,是如何的思之心切。
诗作这种以实为虚,以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之所以极富表现力,完全是缘于我们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当你对久别的亲人深深思念的时候,你会对他的一举一动想象得非常具体,而你越是想象得具体细微,说明你对他的思念也就越深。我们的古人对于这一点早就心领神会,写出过许多优秀诗篇。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鉴赏诗歌离不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但是,诗歌的表现技巧很多,举不胜举,如何鉴赏?其实,无论其如何诡谲多变,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景与情、虚与实、形与神、隐与显等表现手法,便可以一举三反、触类旁通,大大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1.景与情: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景与情出现在诗词中,最常见的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例一]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注]木末,即树杪。芙蓉花即辛夷花,辛夷花花苞打在枝头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含苞待放时,很像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
诗开头两句写辛夷迎着料峭春寒,在那高高的枝头绽艳吐芳。但是山涧寂寥,无人赏识,灿烂的鲜花在颓然中纷纷凋谢。这是一首写景诗,但是,我们透过这幅画面,不是也分明看到了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怀才不遇的感叹?
[例二]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少年时的欢乐,壮年时的漂泊,老年时的凄凉,全是通过景来体现的。但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最后两句抒发了一种对人生对时世无可奈何的心境,人世是如此无情,一切都任由它去罢,去罢。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是滴在地上,而是打落在早已麻木的心上。
下面这首诗与上两首不同,它主要抒情,最末一句才写景。
[例三]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断, 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中诗歌虚与实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