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更为突出。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要进行诗歌鉴赏,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很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赏析诗歌的语言。
理解诗词中语言的变形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古典诗词多半短小、抒情,要借助极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只有对语言作出变形,懂得诗词对语言的变形,才能正确鉴赏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词性改变、词序颠倒、内容省略、意象罗列等b 主要目的在于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只有了解了诗歌语言的组织规律,才能迅速进人诗歌的语境。
① 词性改变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词性活用类别很多,要详加分辨。例如:周邦彦《满庭芳》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黄口雏鸟从傲傲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的时光,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只用一“老”字,当真浓醉醉人。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写出了其在雨里丰肥的动态和形态。
② 语序颠倒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编者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更为突出。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要进行诗歌鉴赏,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很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赏析诗歌的语言。
理解诗词中语言的变形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古典诗词多半短小、抒情,要借助极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只有对语言作出变形,懂得诗词对语言的变形,才能正确鉴赏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词性改变、词序颠倒、内容省略、意象罗列等b 主要目的在于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只有了解了诗歌语言的组织规律,才能迅速进人诗歌的语境。
① 词性改变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词性活用类别很多,要详加分辨。例如:周邦彦《满庭芳》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黄口雏鸟从傲傲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的时光,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只用一“老”字,当真浓醉醉人。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写出了其在雨里丰肥的动态和形态。
② 语序颠倒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a .主语后置。崔颖《 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妻姜”,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b .宾语前置。如:钱起《 谷口书斋寄杨补阴》 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c .主、宾换位。叶梦得《 贺新郎》 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一动一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d .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语序。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或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第一,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 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陆游《昼卧》 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第二,定语挪后。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 ,而不可能是“月”。杜甫《 春夜喜雨》 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e .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崔护《 人面桃花》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③ 内容省略
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如贾岛的《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④ 意象罗列
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指的是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全部是名词的连缀。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编者按】古诗词,简短是它最主要的特点。浓缩就是精华,作者用最简短的文字,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全部表现了出来。而作为鉴赏人的我们,则需要费一些时间去琢磨它最主要的意思。高考中很多的古诗词题目,都有一题是这么问的:结合语境,试描述作者的主要思想。
那么对于这样的古诗词题目改怎么答呢?应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 从题目抓住题材。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一般来说,它总是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所写的内容。故鉴赏诗词时,要抓住题目,分析题目所传达的信息,把握题目与诗词内容的关系。
其一,有助于整体把握诗词题材。如苏轼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从题目可知,此为怀古词,而怀古往往意在伤今,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抒发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了题目,就找到了理解此类诗词的钥匙。
其二,有助于理解具体内容。有些诗词的题目可以帮助理解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刘禹锡的《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两句中的“故国”“空城”,即题目中的“石头城”。明乎此,这两句的意思也就豁然开朗了。
其三,有些题目往往照应绝句的前两句或律诗的前四句。绝句的前两句和律诗的前四句,一般要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等,往往照应题目。抓住这类题目,有助于理解律绝的前半部分内容。如杜甫的《登高》 ,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照应题目,写登高所见。
,高中古诗词指导:古诗词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