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元日感怀(唐)刘禹锡
报蛰春潜至①, 湘南人未归②。
身加一日长③,心觉去年非④
燎火蚕虚烬⑤,儿童街彩衣⑥
异乡无旧识, 车马到门稀。
《元日感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一说洛阳(今属洛阳)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后历任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改革失败,刘被眨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一度召还,因作诗讥刺权贵,再出为连、夔、和、苏、汝、同等州刺史。后裴度力荐,任捡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在洛阳时,常与白居易唱和,时称.刘白”。刘诗刚健清新,活泼明快,有(《刘宾客集》传世。
《元日感怀》赏析注释: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浪淘沙》
作者: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赏析可能用到的词语注释:
①阑珊:衰残。②一晌;一会儿。
《浪淘沙》赏析:
李煜的这首《浪淘沙》以倒叙的手法先写梦酲后的环境和感受,然后写梦境。不过我们可以把《浪淘沙》的上片看作是同一时空中叠映的室内室外两组镜头。室外春雨淅沥,本来就短暂的春光即将在风雨的摧残之下丧失。昏暗的外景更衬托出“春意将阑”时的悲凉冷清。室内五更时分,主人公一梦醒来,耳昕帘外春雨,身觉寒意逼人。“不暖”而“寒”,似嫌重复,其实各有侧重。“不暖”,是写罗衾的单薄,反映生括处境的可怜。而“寒”字,是侧重表现李煜心理的凄凉悲苦。在现实生活中,时时都处在高度的压抑,禁锢、恐惧、屈辱、悲伤的状态,只能在梦中一晌贪欢,他怎能不绝望,不心灰意冷!
《浪淘沙》下片写天亮后情景。长夜难熬,白天是否好过一些?长年软禁孤室,想登楼远眺,散散心思。“独自莫凭栏”,是先有凭栏远眺的愿望,后又自我还定。“独自”凭栏,没有了当年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哗热闹,也没有了“花月正春风”的良辰美景,更看不到无限美好的故国江山,只能更添孤独而已。“莫”字,用得坚决,用得伤心。“别时容易见时难”淡淡的语肓中包含了无比丰富的人生感受,意蕴远比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要复杂得多。
李煜的诗是指男女恋人之间因受外力的掣肘而难以随时相见,有怨愤,但不失望。而李煜这里是指江山的丧失和故国的分离。江山一失,永难回归,其中包含着悔恨,无奈和绝望。 《浪淘沙》末尾以流水,落花,春去三个流逝不复返的意象,进一步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的绝望。“天上”与“人间”,是天堂与地狱,欢乐与痛苦对立的两极世界,也是李煜过去与现在生活境况,心态情感的写照。
赏析总结:
《浪淘沙》全词以春雨开篇,以春雨中落花结束,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意境浑成。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曾在《李后主评传》中说此首“一片血肉模糊之词,惨淡已极。深更三夜的啼鹃,巫峡两岸的猿啸,怕没有这样哀罢。后来词人,或刻意音律,或卖弄典故,或堆垛色彩,像后主这样纯任性是的作品,真是万中无一”。
扩展阅读: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上一页1下一页①振蛰(zhe),冬天潜伏的昆虫开始活动。潜,悄悄地。
②湘南句,以屈原之遭遇喻自己被贬难归。屈原,楚顷襄王对遭谗被流放在湘、沅流域,后于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湘阴县境)而死。湘阴在湘水之南。
③一日长,指从旧年除夕到新年元旦,过了这一天,年龄便增长了一岁。
④去年,泛指以往,非实指。 非,缺点、错误。刘禹锡被贬后,仕途的险恶,改革之艰难都可能出乎他的预料,事后不免感到自己的天真、幼稚。故发此感慨。
⑤燎火,燎祭之火。古俗,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委,弃置。 虚烬,木柴焚烧后的余烬。
④衔(xuan),夸耀。
《元日感怀》赏析:
刘禹锡在水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此诗即作于朗州任上。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当年屈原之被谗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觉察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异乡度岁,旧朋星散,门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诗人刘禹锡又以儿童过年时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过《元日感怀》表面语气的平缓、冷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庾楼新岁(唐)白居易
岁时销旅貌②,风景触乡愁。
牢落江湖意③,新年上庾楼。
《庾楼新岁》作者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唐太原(今属山西)人,曾祖父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邦人。少年时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任翰林学士,迁左拾道。后因上表请严辑杀害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眨为江州(令江西九江)司马。累迁忠、杭、苏三州刺史。诏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后即定居此地。又授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因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诗平易通俗,深人浅出,妇孺皆如,流传极广。白与元稹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庾楼新岁》赏析注释:
①庾楼,即庾公楼。晋庾亮因功都督江、荆等州,镇武昌,曾与僚佐登南楼赏月。江州州治移浔阳后,好事者遂在此建楼,名瘐公楼。
②岁时,年节。 销,消除。 旅貌,客居在外劳苦愁闷之貌。
③牢落,孤寂。 江湖意,在异乡引起的惆怅愁绪。
《庾楼新岁》赏析:
唐宪宗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白任江州司马。此诗即作江州司马任上。新年来了,白居易客居他乡的愁思也暂时驱散了。但是愁容刚刚消教,眼前的风光又触发了诗人新的乡愁。白居易不愧为大家,开篇就一唱三跌,曲折有致。由登楼,联想起此楼历史上的主人,想起他出奔浔阳的史实,这和自己的贬逐江州又何其相似。于是抚今思昔,发出了很深的感慨。《庾楼新岁》所描述的这种孤寂感,是一位正直诗人不为环境所容而产生的时代苦闷.
上一页1下一页,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元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