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学网学习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中古诗词指导高中语文诗词:节日诗歌鉴赏的文章

高中语文诗词:节日诗歌鉴赏的文章

12-26 13:35:44   浏览次数:650  栏目:高中古诗词指导
标签:高中古诗词指导,高中古诗词赏析, 高中语文诗词:节日诗歌鉴赏的文章,http://www.2xuewang.com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

怨诗典故及讲解:

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间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闰闾,诣官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嚣。辛弃疾《水龙吟·叠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干。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叠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2.授笔:《后汉书》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采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3.泰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黎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官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夸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4。碧血: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被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混。

《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5南冠:指囚犯。-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李白《流夜郎闻酾不顿》:“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扩展阅读:【宫怨诗】在中国封建社会,宫廷的婚姻制度颇为畸形而不合理。皇帝一人拥有配偶成百上千,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千人”(具见白居易诗)。而有幸承皇恩得宠的宫女则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宫女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浪费青春,发抒怨情:“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燕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于是,有了为数众多的宫怨诗。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宫怨诗,正如孙月峰所说的“此后世宫词之祖”。唐宋是宫怨诗的鼎盛时期,写宫怨诗的诗人多,诗作更多,不少诗词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写过宫怨诗,只不过数量有多有少罢了。

唐代诗人写了大量的宫怨诗。但它不同于六朝及唐初那些专门描写宫庭绮靡生活的宫体诗,而是以描写宫女幽怨为主题的。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陵园妾》,刘方平的《春怨》,顾况、刘禹锡、朱庆余的《宫词》,王维的《秋夜曲》,杜牧的《秋夕》,李白的《玉阶怨》,谢眺《玉阶怨》等等,不胜枚举。绝句圣手王昌龄则更写了著名的《西宫春怨》、《长信秋词》。这些宫怨诗大都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宫女(或嫔妃)们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但是,它们却有个共同之点,都把宫妃们的怨恨,归之于失宠或不得宠而生的怨望,而且都只表露宫女们生活的一角,或则说得很含蓄。

上一页1下一页节日、神话、孔子、地动仪甚至豆腐……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权、舸释权正在流失。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xx年起国务院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内容之一是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人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岁时诗对引导青少年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岁时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岁时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如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的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寒食,精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是祭祖扫发的日子或到郊外踏青。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拔除不祥,叫做修楔。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台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重用日占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占人认为阳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1] [2]  下一页

,高中语文诗词:节日诗歌鉴赏的文章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资料 |学习教育试题课件下载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