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三)隐语谐音双关。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如:
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二、深刻理解古汉语中双关语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有联系,是说要想学会以古典诗词形式进行创作,首先要学会读古典诗词。人们要掌握诗词创作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等等,主要依靠精读大量的古典诗词,而不是光靠听课,或者专门去读什么"作诗指南"之类的书籍。一个人精读古典诗词的多少、理解的深浅、艺术欣赏水平的高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能力和水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这话虽有点夸大其词----光凭"三百首"这点本钱,想吟诗自如,是远远不够的----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写诗填词,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这形式古已有之,我们要熟练地使用它,就必须非常熟悉它,所以说,读诗词、背诗词是学写诗词的基本功。已经学会了写诗词的,也还要经常读诗词,汲取古典诗词艺术遗产之精华,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前言》中不是说作诗词有两大难吗?多读、熟读、精读诗词是打开这两扇大门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可以提高选择适当词句表达宜于入诗词的情意的能力,而且也是触发和酝酿宜于入诗词那样的情意的媒介和酵母。情意来源于生活。斗争经历、生活经历丰富的老同志,宜于入诗词的情意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这些自在的情意往往不能成为诗情,从胸中无碍地流淌到笔端。但当你多读、熟读、精读诗词之后,情意就会升华。譬如身经百战的老同志,多读些盛唐边塞诗,当读到同你当年战斗情形相似的作品时,定会触发"铁马金戈"的回忆,如正逢上这个战役的周年纪念,或者故地重游,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当以慷"起来,想把感怀谱入平平仄仄平。若是你年轻时,有过两口子长期异地分居、久别重逢的经历,当你读到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往日的情意定会翻腾起来,也想来个"调寄"什么词牌。
克服小难----掌握格律,也要靠熟读诗词。如果你读的诗词很少,未必能全看懂王力的《诗词格律》,因为书中所例举的诗词,你大都未接触过,书里讲的格律规则,你就很难领会。但是,当你熟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之后再学格律,情况就不一样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乃至无师自通。
有区别,是说读诗词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欣赏活动。学会读诗词并不容易,绝大多数会写诗词的人,并不是拿起任何一首诗词都能读懂、读通的。另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代人、学者诗词造诣很深,鉴赏水平很高,留下不少品评诗词的著作,但是没有留下什么诗词名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会读诗词来学写诗填词;有的则以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为主,并不一定去写诗词。写诗词还须有创作的欲望。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语言艺术,即所谓"诗言志"。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恩格斯也说:"愤怒出诗人"。如果你缺乏自身的生活感受,没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即使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创作技巧,也未必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诗词来的。古人写了无数的"应制诗"(奉皇帝之命所写或和的诗)、"试帖诗"(科举考试所作的诗),能有几首留传下来的?当然,我们大多数老同志学写诗填词,并不希冀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作为陶冶性情的代化生活的。各人情况也不尽同,有的写出来只是为了自赏自娱;有的为了寄赠朋友,相互酬唱;有的则争取报刊发表,或汇集成册,以期面向更多的读者,或作为自己心路历程的纪录,赠送亲友、留示后人。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自己的学习要求,不必攀比别人。但是有一条:你不想写,或者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去写。否则,那就把本来是轻松愉快、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变成苦差事了。那还不如多读点诗词,出神入化,心连广宇,鹜精八极,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如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些品评诗词的札记也可。
,高中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