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诗歌样式,这个词的提出,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晕了。诗歌依据内容可以分成好多种,依据表现形式也可以分为好多种。种类多的都有点没办法分清了。诗歌样式,到底又是什么样的呢?
诗歌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乐府诗
诗体名。有狭、广两种意义狭义指汉以后人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包括词曲和没有人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乐府原是汉武帝刘彻时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辞、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州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汉乐府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封建贵族文人所写的颂歌,是统治阶级祭天地和祖宗时的乐章,为帝王歌功烦德,祈福求寿,内容空虚形式果板,没有什么价值。
另一部分是从民间采集的歌辞,即汉乐府民歌,多数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书· 艺文志》 ),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并且形式自由.句法参差,语言生动形象,质朴精练,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叙事和抒晴相互结合,艺术成就是很高的,这是乐府诗的精华。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 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例如建安时期的文人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特别是唐代白居易、元镇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都和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宋代郭茂倩编有《 乐府诗集》 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柏粱体
七言诗体的一种。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和群臣联句,共赋七言诗,每人一句,句句用韵,一句一意,后世遂称为“柏梁休”。经后人考证,因其所注官名、人名多与汉武帝时代不符,后人多疑此诗是伪托。
正始体
三国曹魏后期的一种文学风貌。因始于正始年间,故称之为正始体。其主要特征是崇尚老庄。作家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抒发道家志趣为主,脱离现实,开两晋“玄言诗”之先河,世称“王何”另一派是以稽康、阮籍为代表,上承建安风骨,透露着不满现实的锋芒,世称“裕阮”。后者的诗歌有比较深厚的内容,艺术技巧比较圆熟,成就大大超过前一派。阮籍的贬咏怀诗》八十二首是正始体的代表作。
太康体
指晋武帝太康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它的特点是注重炼字析句,追求辞藻的华丽,轻巧靡丽,注重形式,内容贫乏。代表作家是播岳和陆机。
陶体
指东晋大诗人陶潜的诗体。他的五言诗善写田园景物,格调清新自然虽然是继承汉魏诗传统,但却别树一帜。他的诗风,影响了唐代一些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玄言诗
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体。西晋末年由于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制度化士族可以大量占有土地,过着享乐生活,清谈玄理的风气盛行。
玄言诗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编者按】诗歌中蕴含了,诗人的主要情怀。随着时代的演变,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形式,凸显出了各个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庸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夕,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有变化,须按一定的格式也就是说,在格律诗里,每句有一定的音节,每节(或段)有一定的句子和行数(也有整首不分段的)。这种诗要押韵或者行行押韵,或者交错押韵,或者整首押一个韵,或者按一定的格式换韵.总之,这种诗在表现形态上有一定的格式。格律诗古今中外都有。中国古典格律诗一般指律诗和绝句,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词牌、曲牌及段数、句数、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因而也可称为格律诗。欧洲的格律诗大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两行,每节有一定的行数,每行有一定的字数、顿数,起韵、押韵、换韵都有一定的规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有严格的格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每首八句。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和徘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领韵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同时,律诗平仄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领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其中额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绝句
诗体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里,就收有《 古绝句四首》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 静夜思》 《 山中问答》 等。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用,都是自由的。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换的《登鹤雀楼》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
排律
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5 。韵(l00 句)甚至100 韵(200 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南朝宋时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梁代皮信的《 奉和山池》 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 代书诗寄微之沙竟长达100 韵。韩愈、盂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 城南联句》 ),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渐贫乏
朗诵诗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在内容上宣传老庄哲学在艺术上以清谈高妙的玄理显示自己的才华,掩饰精神的空虚,缺少艺术性。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等.元器体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它的特点是注重描绘山水,讲究辞藻的华丽和对偶的工整。代表作家是颜延之、谢灵运、鲍照等。
,高中古诗词指导:诗歌的基本样式tag: 诗歌 高中 古诗词 高中古诗词指导,高中古诗词指导,高中古诗词赏析,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中古诗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