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
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诗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照四声八病之说写诗,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是由比较自由的“古体”过渡到格律严整的“近体”的一种诗体。其中“四声”指汉字的平、上、去、人四声,这四声应协调。‘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应该避免的音律上的八种毛病。代表作家是沈约等
宫体
南朝梁代出现的一种诗歌,由梁简文帝萧纲提倡。以描写宫中女胜为主,内容轻薄,格调低下,是统治阶级荒yin腐朽生活的表现。
齐梁体
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种浮艳诗风。内容贫乏,讲求声律和对偶,追求辞藻的华丽对后世格律诗的发展成熟有一定影响。
上官体
以唐初宫廷诗人上官仪的诗作为代表的一种诗体。其诗多奉和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在形式上更加追求对偶,提出“六对,) ' ‘八对”等名目,对格律诗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西昆体
北宋初期出现的一种文风。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辞藻华丽,声律谐和,对仗工稳,但内容却很空虚:写历史故事,既非环古伤今,写男女相思,也无真情实感。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笃、钱准演等人。这些宫廷侍臣曾相互唱和,并把唱和的诗编成《西昆酬唱集》 ,西昆体由此而得名。欧阳修在《 六一诗话》 中说:“益自杨、刘唱和,《 西昆集》 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西昆体诗风在北宋初风靡近半个世纪。
台阁体
明代出现的一种风濡行干永采虑让年间且特占具捺饰十平为片泊夹黔价梳德,形式典雅工丽、千篇一律、平庸呆板,毫无生气。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因他们先后官至大学士,是“台阁重臣”,其诗在上层官僚间形成,故称台阁体;有时也把这种诗文所表现的不良风气称为“台阁体”当时追求利禄的文人,得官后就模仿台阁体,以逢迎实握宰相大权的大学士。这是文学发展上的一股逆流,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先后流行了100 多年,直到前后七子起来反对,它才在文坛上消失。
公安体
明代万历年间。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人所创作的诗文体袁。今湖北公安人,故世人称之为“公安体”。此体反对死守古韵,死学古风,提倡清新轻俊,诗中可偶夹戏谑笑语,间杂俗话但语,一时为文人效仿,影响很大。但多数作品抒发文人的闲晴逸致,空疏无物。以后逐渐衰落。
试帖诗
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帖是唐dai考明经科所用的一种试卷,“试帖”就是指明经科考试。当时把参加科举考试所写的诗称为‘试帖诗”。大都是五言排律,每首12 句或16 句。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作题,题上冠以“赋得,,二字,所以又称“赋得体”。对韵脚有限制绍内容必须切题,但多为皇帝歌功颂德。
上一篇上一页12下一页下一篇1、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的隐逸风范。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5、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6、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表达哀愁之情。及“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
,高中古诗词指导:诗歌的基本样式tag: 诗歌 高中 古诗词 高中古诗词指导,高中古诗词指导,高中古诗词赏析,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中古诗词指导